查看原文
其他

从文盲到阅读半自由(上篇)

丁劳斯 丁劳斯
2024-09-08

 

嗯,这篇文章源于一条我的朋友圈,大女儿四岁半,识字量测得2000+。

朋友打趣说,中文AR 4.0了。嗯,于是就被各路亲朋好友追问孩子的识字经历。头脑一热,拍胸脯应下了这篇文。但是,我是个数学老师啊!可是,我也是个言而有信的数学老师。那就写一篇文,仅供参考吧。


什么叫阅读半自由?嗯,我自己定义的。我认为识字量超过4000,基本上可以达到阅读自由,就是给一本认知相当的书就可以自己阅读。那么,半自由就是识字量超过2000。这里的识字,不仅是看到这个字会读,还需要知道这个字以及由其组成的常见词语的大意。

 

女儿从3个月开始亲子阅读中英文绘本,到2岁半,从未出现任何所谓的识字敏感期,听绘本有短暂的重复期,就是某一段时间要求我们重复读某一本或者某几本绘本,但是即便读了成千上万遍,她也不曾背出来。所以从未有过主动背诵、假装认识字指着文章背给我们听的经历。看了各路牛娃的敏感期,自主认字的经历,说不急是假的。

 

在女儿2岁半左右,遇到了一套书+字卡,应该很多人都知道的,小象汉字

一套字卡+一套汉字书,价格不菲,质感感人。

当初这套东西打动我的一点是,可以让孩子通过甲骨文到现代文字的转变过程,从认象形的图过渡到认有一定艺术感的字。这就是当时的我想的呀!如何让孩子不是只看图,而是能关注到文字呢!

 

于是,说干就干!翻了翻朋友圈,找到几条当时用字卡的照片。



爸爸带着女儿一张张字卡讲解图,然后关联到背后的字。过一段时间就把字卡用各种方式展示在孩子平时的主要活动区,混个眼熟。


 

偶尔让孩子扮演小老师,拿着“教鞭”一个个字点过去教我们认字。

 

我确实一直比较崇尚“无痛”学习和玩中学,尤其对于低龄的孩子,所以,就尽量把看似枯燥的识字过程变得有趣一些。

 

当然也有自认为很得意很花心思然而孩子就是无感的游戏。比如纸杯楼梯。


原意是想将数字与数量的对应关系和识字两件事用一个游戏一起巩固。但是事实证明,多重目的的游戏,效果不一定好。玩的时候兴致是高的,但是孩子马上就发现了这个字卡托盘的生硬植入,有点太刻意为之。玩了几轮效果不佳,遂弃之。

 

小象字卡(因为当时就出了一套,所以只买过第一套)就这样滚了几遍。而且全家一齐上阵,爸爸早上上班前讲解,外婆白天带着复习,嗯,妈妈只负责发朋友圈和鼓掌。


突然想起那句话: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有人替你负重前行。在此谢过队友和母上!

 

小象字卡后,又遇到了另一套字卡,翻对对



这套字卡,说实话,颜值和质感和小象差了十万八千里。但是人家主打的其实就是翻对对这个游戏。就是把所有字卡翻过去,翻出两个一样的字就能拿回这两张字卡,最后看谁拿到的字卡多谁就获胜。


这个游戏确实很多小朋友喜欢,不过可能平时脑洞比较大的本人设计的游戏趣味性比较强,小朋友倒是没有对翻对对这个游戏很感冒。加上本身这几套字卡里的字比较少(每套20多个字),很快就掌握了所有的字,于是,几周之后这套翻对对就被打入了冷宫。PS:这套字卡据说后面一共出了12套,我也就只收了前4套。

 

接下去要出场的就是魔都家长爱之深恨之切的《四五快读》了。

 

在微博上看到今年的当当童书阅读报告,在家庭教育图书里,北京家长买的最多的是《孩子,挑战》,广州家长买最多的是《游戏力》,上海家长买最多的是——《四五快读》。


嗯,可见魔都家长对这套书的爱恨情仇有多复杂……



初识四五快读,是在一个春天(嗯,我瞎掰的,意境营造失败),它的颜值让我很嫌弃,里面的课文很像八九十年代的语文课本。心想:这玩意儿怎么能用来荼毒我的孩子?!

 

嘿,还真就是这套书,让我娃一只脚踏进了识字的大门(前面大概算1/3只脚吧)。不得不感慨,唉,简单粗暴有时候还真是直接有效。

 

这套书的用法大家应该都大同小异,一课一课讲。由于全家都比较佛系,实操这本书的又是全家最为佛系的队友。蚂蚁啃骨头般,一课课啃,讲生字,讲词组,讲扩展,讲短句,讲短文。最初几周其实还包括把女儿在小象汉字中已经认识的彩色的、有一定象形感的字,到黑白的、规整的印刷体文字的一个重新映射的过程。靠着水磨工夫,终于在女儿3岁半左右,这套书(除了谜之第七册),都结束了。至于第七册为何跳过,看过的人应该都知道。

 

嗯,妈妈干什么呢?除了拍照晒朋友圈,还利用四五快读自带的字卡设计了一个接受度还算高的游戏。

 


当时的游戏记录,引用一下:

字卡铺在垫子上,放一个读一个,读完后三个人轮流找垫上字卡能构成的词语或者句子,并把对应字卡收入手中,譬如“我爱看月亮”或者“小白兔”。最后比谁手中的字卡数比较多。一开始小朋友自己能找出一些,后面需要我们提示。我们找出的词语也会邀请她一起念。当然,为了提高她的兴致,会让她赢。一局结束,孩子手里27张,妈妈手里20张,爸爸手里17张。(其实还可以算一下孩子比妈妈或爸爸多了几张之类的,数学老师职业病……)

 

这个游戏颇玩了几轮。

后来,为了利用吃货本能,又设计了一个密码本寻宝游戏。


 

除了可以让孩子通过密码解密的过程,复习一下自己已经认识的字,并植入一些可以联想得到的字,还可以熟悉一下矩阵定位(职业病)。但是由于这个游戏玩的时候,识字量还太小,可玩性在当时来说不算太高,并且设计一次的时间成本和打印塑封成本也不小,所以,建议可以让识字量大一些的大娃儿来玩。(大娃儿破坏性也小一些,可以不用塑封了,咳)

 

四五快读结束后出场的是一套叫《学前快读600字》的书。

 


这套书的颜值明显比四五快读要高很多。但是每一课之间的梯度比较大,不如四五快读好推进,需要补上一些Gap。所以我们选择在四五快读结束后,用这套书来查漏补缺。所以在四五快读结束后,用了一个月时间,在幼儿园入学前,爸爸带着娃儿把学前600字结束了。

 

 

至此,孩子的识字书和识字卡经历告一段落。经过细心的外婆统计,和一直亲自带读的爸爸估算,这一阶段,识字量大约在800到1000左右。

 

欲知识字量如何在阅读中突破2000,且听下回分解。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丁劳斯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